世上的爱多种多样,
你真的了解爱的真谛吗?
大哲学家为你解答情爱的困惑……
作者:田艺苗 | 图:Baidu
整理编辑 / 田艺苗的田
读书改变命运,艺术美化人生,
大家好我是田艺苗,欢迎来到审美人生读书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美籍德国作家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是一部最经典的谈论爱的书籍,弗洛姆是一位人本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它对于人间的爱有着种种深刻的洞察,解释了很多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爱的困惑。
这本书除了讨论男女之爱,也论及其他类型的爱。比如第二部分理论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首先是母爱。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意味着食物和温暖。等他们慢慢长大,开始认识事物,感觉到自己的被爱,母爱是无条件的,对于八岁半到十岁的儿童,爱全部意味着被爱,逐渐地他开始创造爱,从被爱转变为爱人,等到他成为青年,童年的“我因被爱而爱”转变为“我因爱而被爱”。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与母亲的关系逐渐失去至关存亡的重要性,但与父亲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重要了。母亲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母亲代表自然、土地和海洋,但父亲却不一样,他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种支柱,他代表思想的世界,人类社会,法律和秩序,原则,游历和冒险。在父系社会中,私人财产只可以由一个儿子继承,父亲便寻找这个最喜欢或最像他的儿子,因此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无条件,父爱是有条件和必须报答的,如果没有按照父亲的希望去做便会失去他的爱。六岁之前的孩子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六岁以后的孩子需要父亲的权威和引导。因此最理想的母爱是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他依赖,最成熟的父爱是忍耐与宽容,而不是威胁或独裁,应该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在日益增长,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
一个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通过在他自身对爱的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母性的良心,在自身理智和判断的基础上建立父性的良心。成熟的人用这两种良心去爱。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引发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一发展过程的失败。比如说,有些母亲太慈爱纵容,孩子可能缺乏主宰生活的能力,有些母亲太冷酷专横跋扈,他将发展为一个只有父性倾向的人,沉溺于秩序、法律和权威之中,更严重的精神病产生的原因是父母的角色与外界的人混淆了,也与人内心应建立的品质混淆了。
爱的对象里面,分为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的爱。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爱。决定爱的质量的,并不是对象,不是我们爱的这个人是谁,而是我们如何去爱,就是爱的态度。我们常常听说,这个男人只爱我一个女人,对其他女人看都不看一眼,这导致大家以为爱情是唯一的,反过来就是,只要我找到这个命中注定的男人或女人,我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如何去爱了。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真正懂爱的人,是因为真正爱一个人,于是知道了如何爱所有人,如何爱这个世界,如何爱生活,也知道了如何爱自己。
首先是兄弟的爱。兄弟之间的爱,情同手足,而没有独占性。兄弟之爱里面存在人类联合团结的意味。只是爱亲人骨肉是一种本能,动物也拥有这一本能,真正的兄弟之爱,是同情和帮助其他无血缘关系的人,无助的人,陌生人和穷人。只有在不服务于任何目的的爱中,真正的爱才开始显露。
第二种是母爱,我们刚才也讲到了,母爱有两方面:一是保护孩子生存和成长来说绝对必要的关心和责任;二是比单纯的保护更进一步,灌输给孩子爱生命的态度,让孩子感到活着是美好的。母爱给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是活着的愿望。但能获得第二种爱生活爱生命和追求幸福的人生态度的孩子并不太多,这实在是做母亲的一门功课。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因为它是不平等的,孩子一味需索,母亲一味付出。母亲对孩子的爱赋予了她的生命以意义和价值,这是男性很少获得的价值感,因而男性往往迫切需要出人头地来实现自己的创造性和超脱自我。但孩子迟早要离开母亲。这是与男女性爱完全不同的一点,两个融合为一体的人迟早要分离,母亲关心孩子的成长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离开她独立,这就是母爱最艰难也最伟大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真正慈爱的女性才能坚定地让孩子离开,依靠自己生存,现实中很多母亲没有做到这一方面的责任。也就是真正懂得爱的母亲,才能承担了分离,并且在分离之后继续慈爱。
第三种是性爱。前面两种爱虽然不同,但没有囿于一个人,性爱却与此相反。性爱是对另一异性的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它是排他的,作者认为它或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中最不可靠的。为什么不可靠呢?因为性爱这种突然的亲密感必然是短暂的,熟悉之后会逐渐厌倦,情人们以建立对世界的共同兴趣来克服厌倦和分离,但也不可阻挡它随时间推移而减弱,结果是另寻新欢。人们总是幻想新的爱情会不同于之前的,其实是迷惑人的性欲大大助长了这些幻想。引起性欲的不一定是爱情,还可能是征服欲、孤独中的焦虑、伤害欲与毁灭欲,性欲容易与各种强烈的情感相混淆,并被它激发。
性爱的排他性意味着占有和依赖,有一些人他们除了彼此相爱,对其他人都没有爱,那么他们的爱其实是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是两个人的自我主义,这种相爱仍然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因爱一个人而爱所有人,当然对所有人的不是性爱,是一种兄弟之爱。而两个人的性爱之间,还存在一种意志,爱上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如果爱仅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那种永远互爱的诺言的基础。
自爱一直被看作是一种自私。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圣经里写“爱邻如己”,早已经包含了对自身的尊重,对自身的爱和理解与对另一个人的尊重、爱和理解是分不开的,对自身的爱和对另一个人的爱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把自己当作感觉的对象,才能对他人的苦难产生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爱自己和家庭,对陌生人没有感情,这其实是没有爱的能力的标志,因为爱是肯定所爱之人是根本人性的化身,爱一个人也意味着爱人类。因而我们自身必定与他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自私者不是过于自爱,而是缺少自爱。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仅是缺乏创造性能力的表现,留给他的是空虚和萎靡。
这里作者再次批判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弗洛伊德认为,自私者是自恋的,他们仿佛从他人身上攫取了爱,而又把爱输送给自身。作者认为其实不然,自私者不能爱他人,因而也不能爱他们自己。我们常常听说一种无私的人,但这种看似无私的人,其实对任何人事都没有真正的关心,自己也毫无幸福可言,与最亲密的人的关系也格格不入,他没有爱与欣赏任何事物的能力。作者打了个比方,像那些无私的母亲,其实缺乏活力和创造性的,往往令孩子无所适从,也给于孩子报恩的压力。只有自爱,了解和尊重自己,才能够把他人当作一个真实的人来爱。就像爱自己那样平等地爱其他所有人吧。
大家好,我是田艺苗,是古典音乐的副教授,也是作家和文艺青年。
2020疫情蔓延,很多人面临失业、转行、转型,学校延迟开学,学生荒废学业,整个社会被焦虑、失眠、抑郁的气氛包围。到了下半年,大家一边观望,一边为后面的生计打算。其实在全球疫情失控的时候,我们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成功了。
在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锻炼身体,好好吃饭,多读书。
你要学会战斗,也要擅长等待。
谭盾|作曲家、指挥家
古典音乐很难吗?你听田艺苗就知道真谛了。我非常欣赏田艺苗的评论,无论她的论文、谈吐,还是她的广播节目。
陈钢|作曲家
看到田艺苗的文章,顿时眼前一亮。她是音乐学院的作曲技术理论博士、副教授,可是她写的乐评,毫无学院匠气,满目都是诗意美文,将音乐与音乐人描绘得生动优雅,一派清新。
原标题:《世上的爱多种多样,你真的了解爱的真谛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