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许褚传》: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三国志·许褚传》: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曹操虽然在这一战中战胜马超,但是目睹过马超的勇猛后,更是发出感慨“马儿不死,吾无葬地”。这话当然是夸张了,但是也表明曹操对马超的重视。
《三国演义》除了强化马超的骁勇外,还剔除了一些有损马超形象的材料,这也是与本书的基调有关。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的主基调是“尊刘贬曹”,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样如此,而后来成为刘备方的大将,并与关羽等人并列,罗贯中当然会努力提升其品格。
因为在历史上,原本马腾、马铁、马休等人当时正在曹操大本营许昌任职,而马超的贸然起兵,直接导致他们被害,这也是马超一直被后人诟病的地方。而为了使马超形象更加正面饱满,作者可以说重新书写了这段历史。
先是将马腾塑造成汉室忠臣,不仅几次想要拯救汉帝于水火,而且是“衣带诏”的一员,此外在赤壁之战时更是有传言说马腾将会起兵攻曹操后方,这一点是得到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认可的,周瑜、徐庶、庞统等人都曾利用这个观点散布谣言,其实曹操也知道马腾的威胁,因此赤壁之战后,立刻对西凉做出相关部署。
《三国演义》中的马腾其中一次亮相是在第五十七回,马腾奉诏入京,企图与黄奎合谋杀死曹操,结果计划泄露,曹操发兵围住马腾,经过血战,马腾等人重伤被擒,不屈而死。而马岱作为幸存者跑回西凉告知马超消息,马超于是愤而起兵。
马腾从因为马超贸然起兵而死,变成马腾慷慨就义,马超为报父仇而起兵。这一事件直接发生大转变,整个事件的因果联系完全被颠倒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是非常成功的,即使马超遭受大败,也同样得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正是这样的改动,使得马超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父忠子孝,满门忠烈,均可流芳百世。
《三国演义》的感情基调是“尊刘贬曹”,这是作者提炼情节所依据的主要标准。马超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将领,又和曹操发生过直接地矛盾冲突,因此在塑造马超形象时就紧紧抓住其与曹操的冲突大做文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让曹操几度出丑,而马超形象不断提升。要是真的按照史实来描写这一段历史,这根本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虽然在整部《三国演义》中,马超的戏份不算太多,但是其勇猛以及忠义的形象塑造是非常成功且印象深刻的。几场恶战的描述,虽然可以参照的史料并不多,但是作者发挥足够的想像,成了马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成功,既忠实于历史,又不被史实所束缚,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大胆虚构,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精彩曲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