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部分知识要点
一、《诗经》的韵例及其影响
1、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一章中的韵数可以分为一韵到底和换韵的两类;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看,可分为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三种。
《诗经》用韵最主要的格式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为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二、什么是韵部?先秦古韵可以分为多少部?先秦古韵是怎样得来的?
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综合各家的意见,先秦古韵可分为三十部。它具有很大的普遍性,不但适用于《诗经》,而且适用于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
先秦古韵是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归纳概括出来的。学者们从《诗经》某一章诗彼此押韵的字出发,各自系联其他的韵脚字,相互系联,越联越多,就成为一个相当大的韵部。对于《诗经》中那些没有用来押韵的字,古音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散文中的韵语来系联;同时,他们的通过研究发现,同一谐声偏旁的形声字一般也就同属一个韵部。这样,就得出了整个先秦韵部。
三、什么是“叶音”说?对“叶音”说应该如何评价?
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于是,从六朝起就有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的和谐,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宋代更有朱熹等人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
“叶音”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一来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于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
四、骈体文的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骈体文的语言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
五、骈体文的骈偶即对仗有哪些要求?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等等。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注意词语的相互配对,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仗工整,即分别“事类”,把相近的概念作为对仗;注意用反义词配对,或尽可能使用数目对、颜色对、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等等。
六、赋跟诗、骚有何异同?
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在于铺陈事物。它们都押韵,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从形式上看,一般说来,诗以四言为主;骚一般是六言,或加“兮”字成为七言;赋则字数不拘,但多数以四言六言为主。从内容方面来考察,赋比骚抒情的成分少,咏物说理的成分多,诗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赋的性质介于诗和散文之间。
七、简述赋体的演变情况。
赋的形式有几次大的演变:
汉代的赋是古赋。古赋又叫辞赋,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用词方面喜欢用许多僻字。
六朝赋是俳赋。俳赋又叫骈赋,篇幅一般比较短小,骈偶、用典非常突出,实际上就是押韵的骈体文。
唐宋时代产生了律赋。律赋是科举考试采用的一种试体赋,它比骈赋更追求对仗工整,并注意平仄谐和;最明显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押韵有严格的限制,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
文赋在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它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随便,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整个内容的安排十分接近散文。
八、赋的用韵有什么特点?
赋用韵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五点:
一是因为篇幅较长,往往需要换韵,一韵到底的赋极少;二是赋的换韵往往跟内容、段落一致;三是隔句押韵是最常见的押韵方法,古赋、文赋常夹散句,押与不押比较自由;四是所谓韵脚不一定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虚词,往往在虚词前面押韵;五是韵脚以不重复为原则。
九、跟古体诗相比,近体诗主要有哪些不同?
近体诗古体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四个方面:
句数一般是固定的。律诗都是八句,绝句都是四句;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押韵严格。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押韵的字必须只用同一个韵部中的字,不许用邻韵的字,即不能“出韵”。
讲究平仄。这是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它要求诗人依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为此,一句之中要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每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和下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类型,这叫“对”;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的平仄类型必须同一大类,这叫“黏”。不合黏、对规则的极为少见。
讲究对仗。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一般的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散行,中间两联规定要用对仗。长律也是一样:首联用不用对仗都可以,中间各联一律要用对仗,尾联不用对仗以便结束。律绝可以看成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因而可能有全不用对仗(相当于首、尾两联)、两联都用对仗(相当于中间两联)以及只有其中一联用对仗的几种情况。
十、近体诗的对仗有哪两种特殊的类型?
近体诗特殊类型的对仗是流水对和借对。
所谓流水对,指一联中的两句字面上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也就是说,这两句从意义上说是一句话。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怀》)。
所谓借对,是利用一字多音或多义的现象以构成的对仗。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意义时,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例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其中的“寻常”的意义是“通常”,借用“八尺为寻,倍寻为常”之义跟“七十”相对;又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其中的“丁”的意义是“壮”,借用为天干名跟“甲”相对。另一种情况是借用音,如“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借“皇”为“黄”,与“翠”相对。
十一、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词的用韵有什么特点(四个方面,见教材1645页至1646页)?词的对仗与律诗对仗有哪些不同(三点:不限于平仄相对;允许同字相对;很少有固定位置,很难说词的对仗是为词律所规定的。见教材1654页至16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