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乐、清商乐、清商三调和三曹诗创作考辨

清乐、清商乐、清商三调和三曹诗创作考辨

【摘 要】清乐包括清商、清角和清徵三调。清角最早,清商在春秋时代形成,经过三曹的定位和创作实践,成为雅乐以后的第二种乐。清商调在后魏时期,又成为一个概称,包括古代流传下来的清商乐、吴歌和荆楚西声。六朝以后,将相和歌三调称为清商三调,但实际上二者没有直接的联系。后魏的清商调包括荆楚西声,而汉初的歌诗习为楚声,以汉高祖的房中乐为代表,因此后人又将清商调和房中乐联系起来,认为彼此是源流关系。

【关键词】清乐;清商乐;三曹;清商三调;研究

清商乐,又名清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先秦的雅乐、唐宋的燕乐齐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种音乐之一。但是,由于乐无行迹,靠记忆传承。后人对什么是清商乐?清商乐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等等,似乎已经浑然不觉又历来争论不休,成为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学术悬疑。正确理解和认识清商乐,不仅对音乐,对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皆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清乐就是清商三调,如王运熙先生说:“清乐及其歌辞,按照时代先后,可分两个阶段。前一个是汉魏阶段,是清商旧乐阶段;后一个是六朝阶段,是清商新声阶段。” i

关于清商乐的由来,逯钦立《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诗》晋诗卷十九《清商曲辞》在介绍其源流时说:

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是也,并汉、魏已来旧曲。其辞皆古调。晋马南渡,其音亡散。宋武定关中,收其声伎。南朝文物,斯为最盛焉。后魏孝文宣武,相继南伐,得江左所传旧曲及江南吴歌荆楚西声,总谓之清商。至於殿庭飨宴,则兼奏之。隋平陈,文帝听之,善其节奏。曰:此华夏正声也。乃微更损益,以新定律吕。因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谓之清乐。隋室丧乱。日益沦缺。唐贞观中,用十部乐,清乐亦在焉。ii

根据上述我们看出,清商乐在九代时期已经出现。真正作为清商乐的面目出现时是相和三调,后魏以后将江南流传的清商旧曲和吴歌、荆楚西声一并称为清商曲。这也就是说清商曲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比较客观。关于九代遗声,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资料是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iii黄帝曾经令素女弹奏瑟调。又《韩非子·十过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iv按照《韩非子》的记载,《清角》是黄帝祫祭时创作的音乐作品。《清角》在历史上很有名,虽然是传说时代,但应该有一定依据。有时似乎清角又是一种乐器或者乐曲。《文献通考·乐十》:“黄帝之清角,齐桓之号钟,楚庄之绕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名号之别也。”清唐才常《论文连珠》之一:清角》“奏而风雨至,琴之感以末。”类似的资料还见于相关类书。徐坚《初学记》卷十六引南朝梁元帝《纂要》:“古琴名有清角。”

按《后汉书·蔡邕列传》云:“有务世公子诲于华颠胡老曰:‘盖闻圣人之大宝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财聚人。然则有位斯贵,有财斯富,行义达道,士之司也。故伊挚有负鼎之炫,仲尼设执鞭之言,甯子有清商之歌,百里有豢牛之事。夫如是,则圣哲之通趣,古人之明志也。’” v

传言甯戚在车下喂牛,望见齐桓公,便敲着牛角放声高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齐桓公听后,当即对从者说:“哉,此歌者非常人也!”经过考察,力排众议,拜甯戚为大夫。后来,甯戚长期任齐国大司田,成为齐桓公的主要辅佐者之一。甯戚生活在春秋前期,他的歌给人怀才不遇和充满期待的感觉。那么这样的内容,通过清商这样的曲调唱出来,应该比较能够感人。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清商曲辞。但是,从文字上看,是整齐的气焰,也没有楚歌那种带兮的悲凉,有可能是汉代人的重构。

又检《韩非子·十过》篇记载,在春秋初期,乐师师涓鼓琴,平公问师旷曰:“此所谓何声也?”师旷曰:“此所谓清商也。”公曰:“清商固最悲乎?”师旷曰:“不如清徵。” vi

晋平公是春秋时候的人,在那个时候的晋国也已经有了清商曲调、清徵曲调,二者皆属于清乐。那么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可能是最真实的清乐了。传言黄帝时代有清角,毕竟过于遥远了。师旷拿清徵和清商相比,当然是指的一种调子,而不是一类乐曲。古人以为角音清,故曰清角。也就是说《清角》和《清商》、《清徵》同属清乐。成军《清商三调研究综述》vii将清商曲研究结论归纳为调高、调式、音阶三种,说明学界对此有比较大的争议。

由上述我们看出,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晋国的中下层和音乐界已经流行清商曲调了,并且还有清徵、清商等区别。

关于五音之间的关系,《管子·地员》记载:“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按照中央的思维分析,清商乐应该是表现清空的调子,清角乐则显得迅长,彼此区别明显,不能混淆。《周礼·春官》云:“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这些资料的写作时间在春秋或之后。如果五声五音在周代才出现,那么黄帝时代的说法就靠不住了,那么最早的清商乐出现在晋国,为乐师师涓和师旷创作,一种表达清远、空促,带有哀伤的曲调。类似的记载也见于正史。考《宋史》曰:

周六乐奏六律、 歌六吕,惟十二宫也……十二管各备五声,合六十声;五声成一调,故十二调。古人于十二宫又特重黄锺一宫而已。齐景公作征招、角招之乐,师涓、师旷有清商、清角、清徵之操。汉、魏以来,燕乐或用之,雅乐未闻有以商、角、征、羽为调者,惟迎气有五引而已。viii

根据上面的研究我们看到,清乐传说出自黄帝,有清角调,春秋时期晋国师涓、师旷创作了清角、清商和清徵的音乐。这就是清乐三调。按战国后期的清商调还可以吟唱。《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文》卷十《笛赋》说:

余尝观於衡山之阳,见奇条异干罕节闲枝之丛生也,其处磅唐千仞,绝溪凌阜,隆崛万丈,盘石双起。丹水涌其左,醴泉流其右。其阴则积雪凝霜,雾露生焉;其东则朱天皓日,素朝明焉;其南则盛夏清微,春阳荣焉;其西则凉风游旋,吸逮存焉。干枝洞长,桀出有良。名高师旷,将为《阳春》。其北则鄙《白雪》之曲假涂南国,至於此山,望其丛生,见其异形,因命陪乘,取其雄焉。宋意将送荆卿於易水之上,得其雌焉,於是乃使王尔、公输之徒,合妙意,角较手,遂以为笛。於是天旋少阴,白日西靡,命严春,使午子,廷长颈,奋玉手,朱唇,曜皓齿,颜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号孤子,发久转,舒积郁。其为幽也,甚乎怀永抱绝,丧夫天,亡稚子,纤悲微痛,毒离肌肠腠理,激叫入青云,慷慨切穷士。ix

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表明清商可以吟唱或吟诵。

汉初贾谊《惜誓》说:“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乃至少原之野兮,赤松王乔皆在旁。二子拥瑟而调均兮,余因称乎清商。澹然而自乐兮,吸众气而翱翔。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x《全汉赋·筝赋》云:“物顺合于律吕,音协同于宫商。朱弦微而慷慨兮,哀气切而怀伤。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卑杀纤妙,微声繁缛。散清商而流转兮,若将绝不复续。纷旷荡以繁奏,邈遗世而越俗。若乃察其风采,练其声音,美武荡乎,乐而不淫。虽怀思而不怨,似《豳风》之遗音。于是《雅》曲既阕,《郑》、《卫》仍修。新声顺变,妙弄优游。微风漂裔,冷气轻浮。感悲音而增叹,怆憔悴而怀愁。若仍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宗祖,酬酢嘉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xi汉代刘熙《释名》:“施弦高急,筝筝然也”,故名筝。战国时期己广泛流行,而于秦国尤盛,史称秦筝。《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根据上面的材料我们看出,清商曲可以用琴瑟,也可以用筝,还可以吟诵或敲打着牛角歌唱,说明节奏感很强。清商调有很强的适应性。由于地域不同,乐器存在着差异,如秦国以筝为主。

但逯钦立《全上古三代汉魏六朝诗》汉诗卷九[乐府古辞][相和歌辞]又有这样一个说法:

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晋荀勖采旧辞施用于世,谓这清商三调歌诗,即沈约所谓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者也。唐乐志云:“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遗声。汉世谓之三调,总谓之相和调。” xii

将清商曲看成是清商三调,即平调、清调、瑟调,也就是相和歌宫调有三,认为皆是周代房中曲之遗声。但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就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由此得名。那么,清商调成为相和歌显然是后来的事情。其轨迹很清楚,汉代的旧曲一部,魏明帝分为二部,到晋荀勖采旧辞施用于世,谓这清商三调歌诗。这就是清商三调的来历。不是清乐的名称变化,而是起了个清乐的名称。所以,清乐、清商乐和平调、清调、瑟调没有直接联系。而所谓房中乐,具有政治色彩。

关于周代的房中乐,考《仪礼·燕礼》卷六说:“若与四方之宾燕,媵爵曰:臣受赐矣。臣请赞执爵者。相者对曰:吾子无自辱焉,有房中之乐。”郑玄注说:“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而不用钟磬之节也。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按照《仪礼》的记载,房中就是后宫,周南召南皆辅佐王室之雅音。最早提出汉代《房中乐》的是《汉书·礼乐志》卷二十二说:

至武帝即位,……又有《房中祠乐》,高祖唐山夫人所作也。周有《房中乐》,至秦名曰《寿人》。凡乐,乐其所生,礼不忘本。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xiii

到这里我们明白为什么说清商三调是房中乐、房中乐是清商三调了。汉代的房中乐是楚声,而魏以后的清商曲主要内容就有荆楚西声。汉代的房中乐承接西周传统,所以清商三调是周房中乐遗声。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并不是一回事。

《隋书?乐志》认为清商乐为华夏正声,“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以来旧曲。乐曲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三曹的诗歌列入清商三调。按曹操的《秋胡行》说:“弹五弦琴,作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从诗歌意向看,仍然是赋诗言志的传统,但是音乐与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抒情方式也不同。从其文字来看相对比较俚俗,显然,清商曲辞是俗乐,而不是雅乐,但深得曹操的喜欢。曹丕的《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从曹操、曹丕的诗歌看,清商曲辞是琴声伴奏为主的乐曲,有的也用竹,是曹操、曹丕特别喜欢与努力创作的歌诗乐曲。三曹的确写作了清乐,有清角和清商。《三国志·魏志·齐王芳纪》裴注引《魏书》说:“(齐王)每见九亲妇女有美色,或留以付清商。”由此看来,清商曲辞的演唱者主要是在妇女,曹魏时期还设立了专门的官署。《资治通鉴》卷134宋纪引胡三省注说:“魏太祖起铜雀台于邺,自作乐府,被于管弦。后遂置清商令以掌之,属光禄勋。”由此可见,曹操还把乐府由雅俗两部分扩展为三部分,就是增加了清商部。而第三部分清商曲辞经过他们的身份定位和创作实践,成为我国第二种最有影响力的音乐。这样,我们看曹丕的《燕歌行》以女子的口吻歌唱就不是过去我们认为的以女性口吻写作的什么变态之作了,而是由演唱对象为妇女以及曲辞的性质所决定。《隋书》比起《乐府诗集》,将汉以来特别是三曹的作品作为清商三调的由来,是将清商三调的错误命名和实际情况对应起来。等于说发现了清商三调命名的不足,作出了必要的修正。

注释:

i 王运熙.乐府诗论丛[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1.

ii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2008:1039.

iii 今本赵璘.因话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似未见原文。此据陈晶瑞.古筝源流及其文化思考[J].新西部,2007(16)引.

iv梁启雄.韩子浅释[M].中华书局,1961:69.

v (南朝)范晔.后汉书[M].中华书局,2003:1980.

vi 梁启雄.韩子浅释[M].中华书局,1961:69.

vii 成军.清商三调研究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2):18-22.

viii (元)脱脱.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9.

ix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76.

x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M].中华书局,2002:227.

xi 费振刚等.全汉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547.

xii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2008:252.

xiii (汉)班固.汉书[M].中华书局,2002:1043.

相关推荐

DNF鬼泣鬼影鞭技能深度解析:如何玩转鬼影鞭
内涵的意思

内涵的意思

10-18 👁️ 4191
飞澳门“梭哈”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澳门赌场5年风云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在盛夏7月落下帷幕。 回想起这届世界杯,大香脑海里首先冒出来的词就是“冷”。 德国战车、潘帕斯雄鹰阿根廷...